专业的文案代笔 材料代写平台
找人写稿请联系 QQ: 1239157183 或 微信:contact-us 写手请勿打扰
首页>>原创写作>>诗歌散文

临颍千亩湖,我心中的歌(散文)

发布时间:2022-12-13 09:19:31   来源:本站    作者:责任编辑

在辽阔的中原大地的黄河之南,有一条小河叫颍河,颍河之畔,有一个小城叫临颍。临颍黄龙省级湿地公园就在这里。它占地一千多亩,小城人称它为“千亩湖”。


我曾无数次来过这里。我喜欢这里的绿草,绿树;喜欢这里红的、黄的、蓝的……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的花;喜欢这里的水,清纯,透明;喜欢这里的空气,甘甜,清新,醉人。


我喜欢这里的温馨,恬静,欢乐;我喜欢在这里,静静追寻那逝去的曾经的遥远的梦;我喜欢,把自己疲惫的身体和灵魂放在这里的月季花田里,阳光草滩上,或宻宻的水杉林里,“飞雪”的芦苇丛中……,得以暂短的栖息。


作为小城“过来人”,我对千亩湖有着比较多的了解。


既然为湖,首先自然是水多。一千八百多亩的湖区,有水的地方占了大约三分之二。纵横交错的小河小沟小汊,把一洼湖水分割开来,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湖面。主水面在湖区西南,晴天时,天上的白云和周围的景物倒映进去,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分不出那里是水,那里是天。雨天时,水浪排逐,烟波浩渺,像雾,像纱,又像梦。时常有一些水鸟,或飘在湖面慢慢游弋,或像箭头一样在湖面穿来穿去,身后划出一道道长长的水痕。还有的一会儿飘在上面,,一会儿扎进水里,旁若无人,嬉戏玩耍。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多,树,草,花自然也多起来。湖面之外的空地上,全是各种各样的绿草,绿树,花树。什么 松 树, 枫树,杨树,柳树,什么月季花,紫薇花,茉莉花,海棠花……,据说有好几十种。如此众多的花草树木,把湖区装扮的千姿百态,熏染的万紫千红。四季常绿,四季常红,即使是在大雪纷飞的冬季,你仍时不时可以看到一片片,一点点亮丽,在最冷枝头绽放。


水多,桥也多起来。玉龙 桥, 如意桥,虹桥,枫林桥,象桥,丰登桥,镜桥,把整个湖区紧紧连在一起。材质有水泥的,有石头的,有木头的。形状有拱形的,有平行的。有的高大,有的小巧。有的架在一榄无余的湖面上,有的掩映在葱茏茂宻的草木中。湖区东南,一条木栈桥贴着水面,弯弯曲曲,穿行在两边都是芦苇的湖面上。时常有一些行人特别是一些年轻男女,在这里流涟忘返。不少摄影者和有些“文艺细胞”的人也常常在这里驻足凝神。行走在木栈道上,置身于“飞雪”芦苇,没有了尘世的浮躁和喧嚣,有的是沁入灵魂的幽静和空灵。那一片片一朵朵随风轻轻摇摆的“飞雪”芦苇,使人自然而然想到冬天,也让人领略到一种莫名的凄美。


文体休闲娱乐设施多,是千亩湖的又一个特点。这些设施,集中建在湖区的东南。碧绿如茵的足球场外,蓝球场,乒乓球台,老人们钟爱的健身器材、儿童们喜欢的游乐设施,一应俱全。


有水则灵,有美则名。数不清的男女老少慕名纷至沓来。大部分是小城人,也有不少是外地人。一个人的,两三个人的,成群结队的。有的是男女老幼,举家出动。他们或是漫步在环湖彩道上,或是倚靠在道边的长椅上,或是闲坐在湖边的石块上,或是出入于遮天蔽日的绿树间,花草中。也有不少人活跃在足球场,蓝球场,兵兵球台……。舞剑的,打拳的,跳舞的,骑自行车的,各显其能,各享其乐。东北角的假山上,南边的风雨桥上,曲径通幽的木栈道上……,时常有人放声高歌或翩翩起舞,录视频,拍抖音,把他们的欢乐寄给亲人,寄给远方。南边的水边人工沙滩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年轻的父母或白发苍苍的老人陪在他们孩子的身边,又是玩沙,又是戏水,慈爱,安祥,快乐,写在他们脸上,也写在他们心上。


平时是这样,星期天,节假日更是这样。


他们来这里的目的都是相同或相似的:让清澈透明的湖水洗去身心的疲惫和烦恼,让水的蓝,草的绿,树的绿,花的红,还有孩子们的欢笑……净化滋润自己的灵魂。千亩湖,小城人生命中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一个温馨美丽的人生驿站。


作为小城“过来人”,我对千亩湖的“前世今生”有着比较多的了解。


它的“前身”是一片荒芜的废墟。数不尽的废弃的砖窑、窑坑、机井、坟头,一片片一堆堆不忍睹视臭气熏天的垃圾……就是它当时的真实“模样”。又加上当时这里位置偏辟,野草丛生,人迹稀少,小城人大多对它望而生畏。


自然而然,也多有怨言。


这种状况,上世纪末就有了。


直到前几年,它的改变才有了转机:县委、县政府据实情,顺民意,决定利用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在途中需要建设一些“蓄水池”並且需要途经临颍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借鸡生蛋”,“变废为宝”。他们抽调了专门人员,组成了专门“班子”,在资金无着落,手续不健全的情况下,顶着压力,担着风险,几经曲折,几经艰难,在省里终于争取到了“临颍黄龙省级湿地公园”项目。这个项目占地一千八百多亩,是一个集蓄水、生态、景观、休闲、文化为一体为的综合民生工程。


千亩湖建设期间,我曾多次去过那里,有幸见证过它“变废为宝”“华丽蜕变”的历史时刻。本着“少说多干”、“少说快干”原则,没有任何开工仪式,在一千八百多亩的土地上,被密不透风的铁皮圈围起来的数不清的挖掘机、载重汽车,大拖,小拖……,有时甚至还有架子车,几乎昼夜不息,左冲右突,拼命大干。偌大工程,从开始到基本竣工,只用了十个月时间。


不知怎的,每每忆起那个场景,我就想到“淮海战役”。


我还会常常忆起另一个场景。千亩湖刚建好时,一次,我看到湖的东边早已修好的宽阔漂亮的湖东路上盖了一层厚厚的土层和麦秸,便顺便问一位有关领导:这条路修好这么久了,为啥还这么盖着不让通车,岂不是浪费资源?那位领导苦笑着说:那是千亩湖的配套工程,原来虽也是废墟荒地,但有些建设手续还正在完善。“合理”了,还要“合法”,天上有卫星拍照。当时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后来才慢慢明白,千亩湖建设,他们当时是顶着压力,冒着风险的一一虽然他们全然是为了小城,为了小城人民。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大胆开拓”这些说着很好听,做起来很艰难的词好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个时刻应该被载入小城历史。


因为从那时起,小城因此开始发生一系列与此紧密相连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受此启发,与千亩湖紧密相连的贯穿小城东西长达十多公里臭气熏天几十年的原“污水沟”黄龙渠,在不长时间内,便完成了全部改造。改造后的黄龙渠,渠内清水潺潺,渠上小桥飞架,隔不远便有一个。渠两边绿树成荫,绿草成片,鲜花遍地,小亭伫立,曲径通幽。


与此同时,作为黄龙渠改造的配套工程,其上游的兰湖也很快建成。建成后的兰湖,瀑布从假山上飞流而下,顺着黄龙渠,贯穿小城,淙淙向东。


不久,又在小城西北建成了“桂湖”。在稍远一些的杜曲镇,开始建设“龙湖”。並从前些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城北森林公园,城南森林公园。


一个个小巧玲珑盆景似的街心公园,也在小城雨后春笋般地悄然冒出,为小城平添了许多亮丽,许多生机。

……


接着是小城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华泰教育园区,樱桃郭教育园,临颍碧桂园小区,昌建珑悦台小区……等一大批项目纷纷开工上马,其中大部分目前均已建成。这些项目大多都在千亩湖附近,或与千亩湖的“优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千亩湖建成后的短短几年,数百家内外商人在临颍投资兴业,投入资金近千亿元,为小城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备足了后劲。


千亩湖给小城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人们休闲、娱乐、康健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以前,人们的休闲娱乐康健方式大多是在家打扑克,搓麻将,想走出去,但没地方,想变变样式,但没条件。而现在,他们有了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条件。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成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


今年国庆节期间,我又一次来到千亩湖。


在一个道边长橙上,碰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互相倚靠在那里,手里柱着拐仗。他们的孩子坐在旁边。我走近他们,和他们闲聊起来。


“建这个湖真好。老年人有了转悠活动的地方,小孩年轻人有了玩耍锻练的地方。建个工厂人家十年八年赚完钱说不定就搬走了,这个湖啥时候谁也搬不走。”临别时,其中的老太太说。


望着那些比肩接踵川流不息的人群,望着那些漫步的,唱歌的,跳舞的,击剑的,打球的,被小车推着的,被怀里抱着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幼儿婴儿,想着老人的话,我若有所思,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假如没有千亩湖,这些人现在会在哪里?会在干什么?


此时此刻的我,会在哪里?会在干什么?


那远处新建的一个个小区,一个个工厂,教育园区,医养中心……还会有它们吗?


还有,那高楼林立,街道纵横,树绿花红,生机勃勃的小城,还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丰碑大都是用石头做的,都是立在地上的,这样的碑看起来坚固,但终有一天会被埋在地下,难为人知。然而有一种碑叫“口碑”,是用“人心”做的,这样的碑却可以薪火相传,想忘也忘不了,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头。


千亩湖就是这样的碑。天地不老,湖水不涸,“人心”常在,“口碑”常存。


千亩湖,我心中的歌。



上一篇:从生态学的角度谈论低碳环保生活
下一篇:“帽仕汇杯”帽饰主题诗歌大赛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